高唐:“8090后”的“植場”故事
在某網絡論壇上,有一個名為“淡淡的卞云”的網友,寫了這樣一句話:“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,還有像我這么喜歡務農的嗎?給莊稼噴藥,他的節(jié)奏是這樣的:一呲呲、二呲呲、三呲呲……”
雖然隔著計算機屏幕,許多回復的網友還是感受到了這個年輕人對務農發(fā)自內心的喜歡。
這樣的年輕人,并不是個例。在記者的調查中,有很多“8090后”的種田人,或者流轉土地種糧食,或者專攻植保專業(yè)化服務,或者懷揣著農機手的騎士夢,或者對蔬菜水果種植情有獨鐘。
農業(yè)知識和技能的傳授,歷來代代相傳,但是,這些80后和90后的年輕人,卻并沒有從他們的父輩那里傳下來的衣缽。
那么問題來了,他們的“植場”故事是怎樣的呢?
刮了一場大風,損失了十七八畝地的玉米,其余的收回來之后,拉到場上晾曬,沒日沒夜地整整守了一個月。
耕種:
靠大家?guī)鸵r著
“去年這個時候,還在忙土地流轉的事情,一切都只是想法;今年,心里有譜多了。”去年初春,山東省高唐縣的“90后”農民李小龍和表哥楊勇一起在該縣三十里鋪鎮(zhèn)后辛村流轉了300畝地,那時候他跟記者聊得最多的是“種點什么好?”
過去一年,他種了130畝小麥、180畝玉米、40畝大蔥、60多畝西瓜、60畝梨樹,還有40多畝的黑花生。
“大蔥、黑花生都沒有賣上價,賠了;梨樹還有兩三年才坐果,現(xiàn)在還指望不上;就是種糧食,靠著政策好,維持下來。”從來沒有種過一株麥苗、一棵玉米的李小龍,很快就建立了和糧食間的感情。
2014年,全國小麥大豐收,李小龍也沒少打糧食。夏收秋種,玉米長得也好,眼看著又是一場大豐收。“玉米收獲前,刮了一場大風,刮到了不少。”說起玉米的損失,楊勇很是心疼。玉米收下來之后,拉到場上晾曬,他沒日沒夜地整整守了一個月,睡覺都在車里。
由于是第一年種田,李小龍和楊勇沒有太多經驗,很多事還要靠多方幫襯著。“元旦前,后辛村村支書劉興成幫著我們一起把申請小麥直補的事情做完了。這一年,要是沒有他的幫助,我們手忙腳亂的估計得錯過很多這樣的好政策。”說起村支書和村里人,李小龍心存感恩。
在流轉土地干農業(yè)之前,李小龍自己創(chuàng)業(yè)做勞保用品,干了整整五年;楊勇則在當?shù)匾患移髽I(yè)工作了十幾年。過去一年,他們把前些年的積蓄都投在了種田上。
“認準了這一行嘛,就舍得投資。”話雖如此,但是向記者說起過去一年的一筆筆投資來,他還是免不了“嘬牙花”。
流轉的價格本就不低,流轉后還要平地修橋,而且,剛剛流轉過來的土地上,還有前一年村民種下的麥苗,每畝地又補償給村民600元。
“12000多棵梨樹苗,也是一筆不小的投資。”李小龍告訴記者,樹苗種下后,還要拉起網子來,一圈下來前前后后又花了十五六萬元。“好在鎮(zhèn)上對種植特色水果的后續(xù)投資有扶持,否則前期投資這么大,回報期這么長,我們還真不敢涉足。”
三十里鋪鎮(zhèn)鎮(zhèn)長張立民告訴記者,相較于有污染風險的工業(yè)項目,鎮(zhèn)上更青睞對綠色環(huán)保的現(xiàn)代規(guī)模農業(yè)項目,這也是全縣經濟結構調整、發(fā)展方式轉型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
“信心肯定有!”談起未來,李小龍和楊勇沒有絲毫遲疑地說!
對年輕人而言,還有什么比對未來的信心更重要的呢!
與教科書上不一樣,大棚里的秧苗沒有一個“規(guī)規(guī)矩矩”地生病,病蟲也沒有一群肯“按部就班”按我們開好的藥方“陣亡”。
植保:
“飛虎隊”里的“學院派”
記者面前這11位朝氣蓬勃、略顯文弱的年輕人,任誰也想不到他們的職業(yè)與“農”有關。
這是一支由“8090后”組成的“飛虎隊”,他們活躍在北京市蔬菜植保領域,在蔬菜病蟲防治的歷次“戰(zhàn)役”中,開創(chuàng)了北京蔬菜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。其中,1987年出生的王凱歌,是“飛虎隊”里公認的“學院派”。
王凱歌是中國農科院的碩士畢業(yè)生,2010年,海南“毒豇豆”事件爆發(fā),當時還是學生的他立即前去調研。
一位頭發(fā)花白的菜農載著自家產的滿滿一卡車豇豆,守在無人問津的批發(fā)市場角落里,醬紫色的臉龐和豇豆一起,在陽光的暴曬下蔫成一團。老農不明白:“菜生了蟲,難道不打藥嗎?打了藥,怎么就成‘毒豇豆’了?”
“農民太缺乏專業(yè)的病蟲防治服務了。一旦蟲害爆發(fā),只會選擇見效快的化學農藥,缺乏鑒別高毒農藥的能力。”時至今日,王凱歌依舊清晰記得海南島上那位老農迷茫、無助的眼神。
這個曾將自己的職業(yè)理想定位為做一個著作等身的科研工作者的年輕人,從那一刻起決定到植保第一線去。“我的論文,要腳踏實地寫在大地上。”
2013年,經過七年實踐與探索,以隊長鄭翔為代表的一批年輕人從以前的機構獨立出來,成立了專門的社會化蔬菜植保服務隊伍,并正式注冊“飛虎隊”商標。
這一年,剛剛畢業(yè)的王凱歌入隊了。
一直跟實驗室打交道的王凱歌第一次下田治蟲,腦子里反復想著自己記下的病蟲害圖例,琢磨著怎么把滿肚子的知識講給農民聽。
可真到了田間,僅僅一節(jié)半青不黃的草莓秧,就徹底打亂了他指揮的“知識大軍”的陣腳:與教科書上的標準圖例不同,大棚里的秧苗沒有一個“規(guī)規(guī)矩矩”地生病,病蟲也沒有一群肯“按部就班”按他開好的藥方“陣亡”。
這之后,胸有成竹的“學院派”復又變成了如饑似渴的“學習派”,向農民學,向專家學,田間地頭更是他最大的教科書。一邊學習、一邊服務,在蔬菜植保“真刀真槍”的“實戰(zhàn)”中磨練本領,他和隊友們飛速運轉,并將學到的知識快速轉化、積累,為農服務的愿望變得逐漸真實起來。
芥末,嗆!試想,將吃海鮮時佐餐的芥末濃度提高1000倍,是什么味道?王凱歌和他的隊友們知道。七月流火的時節(jié),高濃度芥末噴灑進剛收完菜的大棚土層里,強烈的辛辣味讓他們不得不穿著重達幾公斤的防護面具和衣服。
“辣根素”土壤消毒代替了農民使用多年的生石灰消毒法,土壤PH值不再連年升高,這讓順義區(qū)大孫各莊的村民年年頭疼的,總能在茄子、豆角根部形成白色根瘤的根結線蟲徹底銷聲匿跡了。
在實驗基礎上,這些年輕人在全國率先提出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的概念,包括全園清潔、無病蟲育苗、廢棄物處理等產前、產中、產后的20多項核心技術。北京依托飛虎隊建設綠色防控基地,進而打造成為生態(tài)農業(yè)標準園,以此示范帶動生態(tài)農業(yè)建設。目前園區(qū)已經發(fā)展到35個,王凱歌等人成了“教練”。
飛虎隊還牽頭成立了綠久康達韭菜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在密云建起了150畝示范基地,并直接帶動周邊500畝土地的蔬菜種植,他們種植的“飛虎隊”綠色安全韭菜也得到市民的充分認可。
小伙子就要跟相戀3年的女友結婚了,可飛虎隊的韭菜基地項目正在緊要關頭,他已半個多月沒見未婚妻一面,“好在她也是學農的,能理解我。”王凱歌憨憨地笑著說。
兩年的磨礪讓他越來越堅定自己最初的選擇,“這樣寫在大地上的論文,才是最有力量的。”
激烈的比拼、農機的轟鳴,格子旗、牛仔帽…從沒想過還能這樣做農機手,簡直帥呆了。
農機手:
騎士夢
26歲的司慶振,是踩著“80后”尾巴出生的新一代農業(yè)人。見到他時,小伙子還在回憶去年底舉行的“2014中國農機手大賽總決賽”的激動場面中。
“激烈的比拼、農機的轟鳴,格子旗、牛仔帽……”一切都讓這位北京興農天力農機服務專業(yè)合作社的當家農機手倍感振奮,“從沒想過還能這樣做農機手,簡直帥呆了。”
別小看年紀輕輕的司慶振,從事農機行業(yè),他已經干了十余年時間。因為父親也是農機手,從小耳濡目染,初中畢業(yè)后,他就入了行,如今在合作社里擔任現(xiàn)代農機部部長。
“各種農機他都能熟練操控,技術水平高。平時呢,指哪打哪,還負責指揮、調度、維修,是社里的頂梁柱。”在合作社理事長陳嶺眼中,小司是一個踏實、有擔當?shù)哪贻p人。
回憶過往,司慶振坦言農機手是個很辛苦的職業(yè)。“平時維修保養(yǎng)不說,趕上三夏、三秋大忙,還要到內蒙古、安微、山東等地跨區(qū)作業(yè),早上4點半起床下地,有時一天能開十七八個小時,搶農時任務最重時,還曾有過兩天三宿不睡覺的經歷。”
雖然苦,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并樂在其中,他說自己喜歡農機,“這個行業(yè)國家支持,有前途。”
過去十年是我國農機行業(yè)跨越式發(fā)展時期,司慶振深有感觸。
以前機車設備老舊,屢壞屢修,工作條件差;現(xiàn)在不光種類多樣,而且機型更新?lián)Q代,駕駛艙都裝了空調,工作也輕松了。
他在合作社還負責進口設備管護,國外通過農業(yè)機械化實現(xiàn)一兩個人管理上千畝耕地的情形讓司慶振很感慨,“通過我的工作能改變鄉(xiāng)親們‘面朝黃土背朝天’的現(xiàn)狀,是我最大的夢想。”
他將創(chuàng)新作為“圓夢”的突破口,與科研單位、企業(yè)聯(lián)合,帶領團隊對農機進行改進——有機肥深松施肥機就是合作社最近的一項新發(fā)明。
針對有機肥需深埋到土層35厘米以下的特點,他帶領技術公關組前往天津、河北等地調研,經過繪制圖紙、計算參數(shù)、反復實驗、修改完善,終于研制成功可以深松施用有機肥的農機,并因此獲得五項國家專利,填補了我國的空白。
司慶振還抓住科技政策進村入戶的機遇,與區(qū)農科所、植保站等部門溝通,主動接受作物新品種、新技術,通過科學耕作、科學管理,小麥采用測土平衡施肥、氮肥后移、節(jié)水灌溉、冬季鎮(zhèn)壓保苗等技術;玉米采用合理密植、化學除草、綜合抗倒、適期收獲等技術。
通過加強服務,合作社已帶動周邊3000戶農民增產增收,畝產由78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以上。
敢于“嘗鮮”是年輕人的特征,小司牽頭與市農業(yè)局、農機鑒定推廣站、農科院、區(qū)農委等單位合作,開展多項農業(yè)技術推廣的試驗示范,協(xié)助萬畝示范方、水肥一體化試驗、微噴滴灌試驗、北斗衛(wèi)星定位系統(tǒng)、農機與農藝融合新技術推廣試驗研究,承擔完成了玉米寬窄行試驗研究、654拖拉機壽命研究等項目。
去年的全國農機手大賽中,司慶振進入了前十,不斷進取的性格讓他對新一年期待更多。
相比個人成績,他更希望精進的,是對合作社發(fā)展的思考。“最近華北地區(qū)建立了農機安全監(jiān)管聯(lián)動機制,我們合作社的發(fā)展就更有了保障。”他說。
西方童話里男主角大多是王子或者騎士,司慶振希望自己成為最帥的“鐵牛騎士”,沒有之一。
聯(lián)上WiFi,地圖上的果園地名是我們主動標注上的,覆蓋免費網絡就是想讓游客待得更久一些。
經營:
WiFi就是一種新型農具
“星期一的下午,暖暖的陽光下,一群可愛的小草莓在一起玩著微信,互相聊著……”湖北省咸安區(qū)向陽湖鎮(zhèn)寶豐農莊的女主人方杰正在熟練發(fā)著微信朋友圈,配上嬌艷欲滴的草莓實拍畫面,圈中好友跟帖不斷,紛紛預定來農莊的采摘時間。
“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WIFI能引來了那么多游客。”寶豐農莊27歲的男主人鄧千軍告訴記者,“現(xiàn)在的季節(jié)主要是草莓采摘,這里有50畝草莓大棚,主要有三個品種:法蘭地產量高每畝可達萬斤,紅艷味道特別香甜,碩豐個大適合采摘能儲藏10天。夏天來的話,水果品種就更多啦,葡萄、楊梅、枇杷、湘蓮……反正一年四季都有農活干”。
談起休閑采摘,鄧千軍頭頭是道。3年前,他和妻子涉農創(chuàng)業(yè),辦起了集果園采摘、垂釣、餐飲及戶外燒烤于一體的農家樂。剛開始是埋頭抓產品安全質量,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,做沼液池,養(yǎng)小蜜蜂,實行綠色有機生產。去年初,他們在果園架起了路由器,聯(lián)上WIFI,嘗試用新媒體辦法做營銷,“掃碼優(yōu)惠”、“轉發(fā)集贊”,等活動讓生意越來越火,“周末及節(jié)假日的客流量日均千人呢”。
“來果園采摘的游客越來越年輕,群里、朋友圈里發(fā)張照片,簡單明了,真實的場景比較吸引眼球!”方杰告訴記者,因為現(xiàn)在人們手機網絡都是不離身的,自拍、說說都是他們的愛好,所以WiFi和QQ、微信等網絡信息都是不可少的!
在咸安區(qū),WiFi帶熱了休閑農業(yè)。打開常用的地圖導航,搜索智敏果園,記者按圖索驥,趕到果園所在的橫溝橋鎮(zhèn)孫祠村時,發(fā)現(xiàn)該村村名在地圖上都搜不到,卻能準確找到果園所在。
“地圖上的果園地名是我們主動申請標注上去的,覆蓋免費網絡就是想讓游客待得更久一點。”果園創(chuàng)始人師智敏是華中農業(yè)大學畢業(yè)后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做有機產品的名人,已把家安到了果園。他對記者說,果園的定位是完全服務于游客,現(xiàn)在采摘的主力群體更加看重的是性價比和體驗感,價格不能太貴,采摘過程不能太復雜,品種不能太常見,要讓游客感覺物有所值。果園里的櫻桃、桑葚等品種已經種植的比較成熟,正準備開發(fā)藍莓、樹莓等。
采摘全部靠游客,這還是他在國外櫻桃園里考察回來的經驗,“游客自己摘不要錢,老板請人摘下來就貴嘍”。
采訪中,記者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了年輕人靈活的經營方式,所帶來的“生產力”。一個小小的WiFi,在他們眼里就是一種新型農具。
“我們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。”采訪中,一位年紀大的農民如此告訴記者,在他們眼中,時代的步伐也許就是這些“80后90后”的步伐。

掃一掃關注高唐信息港微信公眾號知高唐。
相關文章
文章隨機推薦
- 高唐縣2017年度重點黨報黨刊征訂工作啟動
- 第七屆中國(高唐)書畫博覽會開幕式暨海峽兩岸書畫交流基地掛牌、李奇茂美術館開館儀式隆重舉行
- 高唐縣宣傳思想工作部署會議召開
- “生態(tài)農場”助高唐畜牧業(yè)提檔升級(圖)
- 聊城高速交警當“代駕”,緊急護送患兒就醫(yī)
- 高唐縣安全生產工作調度會召開
- 英國伯恩茅斯市代表團來高唐縣參觀考察
- 高唐:惟有一馬當先 方能馬到成功
- 高唐朱莊村1500畝農田被淹 部分大棚倒塌
- 梁村:食品加工產業(yè)揚帆起航
- 高唐縣近期雞蛋價格止跌企穩(wěn)
- 高唐縣三十里鋪鎮(zhèn)董集村徐保芹家庭獲“齊魯十大孝親敬老最美家庭”提名
- 縣委書記張穎走訪慰問高唐老黨員、困難黨員
- 普及安全知識 確保生命安全:二實中舉行逃生演練
- 高唐縣一企業(yè)負責人因污染環(huán)境被行政拘留
- 第一屆高唐名師2010-2011年度考核結果公示
- 姜凝來高唐縣調研第一書記及農業(yè)扶貧工作
- 高唐三十里鋪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:敬老院里送健康
- 禹城市人大常委會來高唐縣學習鎮(zhèn)街人大工作
- 高唐縣2015年新增市場主體服務業(yè)達到84%
- 高唐縣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主席團和秘書長名單
- 傳承文化 提升素養(yǎng):二實中舉行經典美文誦讀活動
- 山東亞奧特乳業(yè)有限公司為職教中心高考學生免費贈奶
- 高唐縣舉行“3•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”宣傳紀念活動
- 高唐村民個人出資3萬元為村里修路 20天即完工
- 高唐召開創(chuàng)建第四屆全省雙擁模范縣動員大會
- 省婦聯(lián)主席邢善萍一行到街道調研婦女工作
- 高唐創(chuàng)新驅動助推傳統(tǒng)產業(yè)邁向高端
- 大暑天氣濕熱升級 高唐市民注意防暑降溫
- 高唐國土局:加強動態(tài)巡查力度 維護土地管理秩序